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千秋公益 平台首页 公益动态 查看内容

返乡拾遗记,花瓷焕芳华

2024-7-10 19:46 展现量: 139 责任编辑:徐冠华 通讯员:白银基

返乡拾遗记,花瓷焕芳华 本网讯(通讯员 白银基 图片 杨慕凡、杨淼、李诗盈、葛晓婷)(图一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合照) 2024年7月8日“‘拾遗记’非遗家乡传播官”团队五人奔赴郑州海汇港参加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展览 ...

 返乡拾遗记,花瓷焕芳华

      本网讯(通讯员 白银基 图片 杨慕凡、杨淼、李诗盈、葛晓婷)

(图一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合照)
      2024年7月8日“‘拾遗记’非遗家乡传播官”团队五人奔赴郑州海汇港参加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展览。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工艺制品,更能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与挣扎。
      展览现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在静静的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它们是时代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本身。随着时代变迁,许多非遗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消失的危机。然而当地开展非遗展览会以及像“拾遗记”这样的团队的到来,无疑为这些濒临消亡的文化瑰宝带来了一线生机。
      本次走访非遗文化展览,主要为宣传当地的花瓷,了解花瓷的历史变化、制作工艺、传承发展。

(图二为花瓷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参演者讲解)
      中国是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度,是世界瓷器的发源地。豫西鲁山更是中国陶瓷的集散王国。钧瓷、汝瓷、官瓷等多个瓷种从这里诞生,鲁山花瓷更是这诸多瓷种的鼻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唐人南卓所著的《羯鼓录》中有记载的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乐器羯鼓时的对话“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便彰显了鲁山花瓷的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同样面临着传承困境。为了让鲁山花瓷重焕生机,众多在外打拼的鲁山人纷纷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花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图三为花瓷羯鼓样品展示)
      鲁山花瓷制作工艺繁杂,包含采矿选土、挑选研磨、计量配料、消除杂质、过滤脱水、制坯、干燥、雕饰、精修、淘洗、施釉等几十道工序。实践团队在现场,尽管没有预约到非遗文化传承师傅带领体验花瓷技艺深表遗憾,但他们依然通过场馆展览内陶土原材料选取、成胚上色、雕饰烧制过程的简要参观,感受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在传承方面,涌现出了梅国建、袁留福、张东晓等一批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投身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恢复了鲁山花瓷的烧制技术。这些传承人不仅致力于研究鲁山花瓷的烧制技术,更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器型。袁留福经过无数次实验,成功开发出上百种新器型;张东晓则收集了十几万件鲁山花瓷标本,建立了数据库,并建设了花瓷博物馆,同时大胆创新设计出深受市场青睐的作品。

(图四为花瓷技艺烧制的茶具)
      此次实践重拾非遗,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传承,更是一次凝聚人心、激发创造力的行动。它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努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

(图五为未上釉烧制的晾放的胚)
      鲁山花瓷的走访虽已结束,但传承与弘扬的脚步永不停歇。它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热情,也让保护和发展非遗的信念在每个人心中深深扎根。


通讯员及联系方式:白银基 15037951436

微信扫描识别,阅读更方便^_^


责任编辑:徐冠华 通讯员:白银基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送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