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濮阳麦秆画,传承非遗匠心 本网讯(通讯员 许书宁 照片 杨慕凡)2024年7月10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拾遗记’非遗家乡传播官”团队五人近日前往河南省郑州市海汇港,参加以非遗为主题的展览, ...
探寻濮阳麦秆画,传承非遗匠心 本网讯(通讯员 许书宁 照片 杨慕凡)2024年7月10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拾遗记’非遗家乡传播官”团队五人近日前往河南省郑州市海汇港,参加以非遗为主题的展览,特别关注来自河南濮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 (图一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合影) 从麦子出现在古中国的那一天起,祖先们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麦秆画也因为它的材质来源而不仅有浓厚的民间味道,又有着吉祥高贵的象征意味。 上世纪80年代,麦秆画创作开始在中原地区兴起。 麦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首先要对采集的麦秆进行熏、蒸、烫、漂等20多道工序的加工处理,让它保持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一般不着色。 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薰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才能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从大的方面归纳,制作工序可分为拼料、下料、烫料、粘贴、装裱等步骤,每一步骤中还可细分多道小步骤。 制成的麦秆画一般光泽透亮,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画中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 (非遗展览活动现场照片) (团队成员观看麦秆画照片) 麦秆画秉承了我国传统造物思想中“因材施艺”“物尽其用”的创作理念,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再经过非遗传承人巧妙构思和精心创作,从而把最为常见的小麦秸秆变为一件件精美的具有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手工艺精品。 这次团队实践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注重工艺品质的提升是传统手工艺行业弘扬“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是提升工艺品质的基础。麦秆画非遗传承人对所从事的行业有敬重之心,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认真工作和精心打磨技艺,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非遗作品;只有通过制作出精品,才能获得行业的尊重,实现人生价值。麦秆画制作技艺具有规范性、程式性、经典性因素,对于这些因素的忠实传承和严格实现,是保证麦秆画品质的重要条件,也体现出手工生产方式的基本文化特征。 这一次体验同时也让团队成员收获满满,不仅对“麦秆画”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发现其技艺精湛。老师们通过展览将麦秆画尽可能地向更多人展示,并在区域中进行宣讲介绍,使非遗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团队成员心中。 通讯员及联系方式:许书宁 15670881829 微信扫描识别,阅读更方便^_^
责任编辑:徐冠华
通讯员:许书宁
|